近期,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在抱病執勤後不幸猝逝,引發社會各界對其排班與出缺勤制度的強烈質疑。多位空服員紛紛揭露,由於公司嚴苛的考勤規定,許多人即使生病也不敢請假,深怕請假後會面臨排班受限、影響考績及獎金等變相「懲罰」。這種管理模式被批評為助長了「員工之間相互競爭、弱弱相殘」的惡性循環。儘管長榮航空屢次違反勞動法規,但由於罰金過低,似乎讓該公司成了「違法慣犯」。面對排山倒海的指責,長榮航空高層已出面鞠躬致歉,卻否認內部存在「請假困難」,並堅稱相關制度是「獎勵」而非懲罰。勞工政策專家分析指出,長榮航空屬於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其威權式管理風格未能平等對待員工,導致勞資爭議不斷。
事件經過
根據媒體報導,一名34歲的孫姓空服員在今年9月25日執飛米蘭航班,行程為期四天。回程途中她身體感到不適,返抵台灣後隨即就醫,然而病情急轉直下,最終於10月10日晚間不幸離世。有消息指出,孫姓空服員在執勤時已感不適,曾向座艙長及其他組員反映,卻未獲得即時且積極的處理,甚至在身體極度虛弱、無法自行走回座位的情況下,仍被迫繼續工作。座艙長不僅未聯繫機上的衛星醫療系統,也未向上通報,更在孫姓空服員要求叫救護車時,表示可能需要「自費」。
輿論壓力下,該名座艙長於13日發表七點聲明,聲稱在過程中持續關心組員,且孫姓空服員並未提出停止執勤的要求,否認其失職導致憾事發生。根據長榮航空內部通訊軟體的對話紀錄,該名空服員疑似罹患「史迪爾氏症候群」,這是一種成人型類風濕免疫疾病。
此事件已引起官方高度關注。桃園市勞動檢查處初步調查顯示,孫姓空服員在此趟飛行任務及過去半年的出勤工時均符合《勞動基準法》規定,但將進一步約談同機組員,以釐清是否有請假遭拒等狀況。勞動部部長洪申翰指出,事件真相仍在調查中,但長榮航空過去的違法紀錄確實不少。他強調,雇主若拒絕勞工請病假,最高可處新台幣150萬元罰鍰,並呼籲雇主不應鼓勵勞工抱病上班。
長榮航空於17日召開記者會,總經理孫嘉明與其他高層主管共同向家屬鞠躬致歉,表示已啟動內部調查與各項檢討,並承諾將推動四大行動改善員工身心安全,包含強化健康評估、落實即時通報、提升管理職能,以及檢視考核評鑑機制。
「不敢請假」的惡性循環
事件曝光後,長榮航空企業工會及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召開記者會,嚴詞批評長榮航空的勞動制度。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李瀅指出,員工請一次病假可能面臨多重「懲罰」:考績被扣分、排班與調班權利受限,若考績落後甚至可能被取消福利或扣減年終獎金,並被安排到「很可怕的班表」如長時間待命。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周聖凱透過社群媒體表示,勞檢單位過去對長榮航空請假規定的調查多半「查無不法」,因為重心放在是否「拒絕請假」。然而,長榮近年來已不再直接拒假,而是發展出一套更複雜的機制,透過選班、調班、考績加重扣分、員工機票、升遷等層層綁架空服員,讓員工因害怕懲罰而不敢請假,形成「空服員互相競爭、自我監視」的內循環,全面降低管理成本。
許多空服員及家屬在網路上分享親身經歷,有人因高燒、上吐下瀉請假卻被扣年終獎金;也有組員因讓不適同事休息,事後卻因「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遭懲戒。更令人心痛的是,有空服員流產後因無假可請,且公司不斷來電警告差假過多,被迫在第七天執飛長班,回程時血流不止,甚至需穿加大號尿布繼續工作。
桃園市議員黃瓊慧指出,事件揭露後收到上百則來自空服、地勤、航勤、華廚、免稅店員的訊息,皆反映超時工作或請假遭「懲罰」的情況。她承諾將向勞動部檢舉,並呼籲長榮航空高層正視基層心聲,開啟良性對話,避免憾事重演。
長榮航空代表在記者會上否認有「請假困難」一事,稱目前4500名組員中,每日臨時請假人數約在100至200人,公司每日皆備有250至300名待命人力應對,員工可透過系統或電郵申請請假,公司會「第一時間直接核准」。對於請假是否影響考績,長榮高層回應「績效面向多元,出勤僅佔一小部分」;熱門時段請假名額有限,優先順序依績效等考量,屬於「獎勵」機制而非「懲處」。但對於此制度是否導致空服員因擔心影響後續排班選擇而抱病執勤,長榮並未正面回應。
罰金過低助長違法慣犯
長榮航空過去屢次因違反勞工權益而受批評。根據勞動部「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長榮航空自2023年以來,已七度因違反《勞基法》「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被裁罰,罰金總計新台幣295萬元。然而,相較於長榮航空每年超過2000億元的營收,這些罰金被認為過低。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前秘書長林佳瑋表示,長榮寧願受罰也不願改善職場環境,顯示罰則根本不痛不癢。
多位立法委員也批評罰金過低,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長榮航空的違法頻率確實顯示裁罰金額過低,將與桃園市勞檢處討論,並考慮對此類「違法慣犯」採取資訊揭露等方式,促使其遵守法令。長榮代表對此回應,國際航空業有其特殊性,但相關單位未做實質認定,僅依規定開罰,公司已多次提出行政救濟,但結果未能如預期。
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分析,長榮航空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其家父長制管理將對勞工的照顧視為恩賜,而非平等與對話。他認為,如果員工罷工或不服從,管理層會視為對權威的反抗,不惜代價打壓。張烽益以華航為例,該公司因國營背景而形成協商文化,而長榮則因張榮發家族集中式資本管理而維持威權作風。
長榮集團由台灣商人張榮發於1968年創立,1989年成立長榮航空,現與中華航空並列台灣兩大國際航空公司,全球員工超過1.1萬人。長榮航空雖以優良飛安紀錄聞名,但在公司內部則以紀律嚴明與階級管理著稱,要求員工服從與忠誠。早年員工曾嘗試籌組工會卻遭資遣,直至2016年工會才成立。2019年,空服員發動罷工爭取權益,資方卻提告工會幹部求償3400萬元,訴訟纏訟六年才於今年4月落幕。此外,長榮航空在颱風天堅持起降,遭民航局開罰,而空服員爭取「退避權」也屢遭打壓。
張烽益指出,長榮航空作為台灣首家民營航空公司與具規模的企業,其威權式企業文化已不符時代潮流,難以永續發展,尤其航空業涉及公共安全,更需尊重員工,建立平等的勞資關係。他建議,航空業作為特許行業,可考慮由交通部透過行政命令或指導,協助改善長榮的勞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