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消息指出,香港政府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可能將再次放寬八所公立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比例限制,此舉引發社會對大學資源分配的廣泛討論。
近年來,香港政府為吸引各地優秀人才,推出「高才通」等計畫。然而,這項政策卻意外催生了所謂的「高考移民」現象。部分僅為子女教育規劃來港的內地「高才通」家庭,安排子女透過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後,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的資助大學,享有遠低於非本地生的學費優惠,引發本地社會質疑教育公平性。
為回應外界疑慮,港府此前已修訂大學資助門檻,規定透過受養人身份來港的新移民子女,必須居港滿兩年才能獲得資助學額。此外,亦有香港學校被揭露涉嫌提供「香港學籍」給從未在港就讀的內地學生,使其能以本地生身份應考DSE並申請大學,引發「借殼辦學」爭議。香港教育局已成立專責小組進行突擊巡查並建立舉報機制。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類似內地高考,是香港六年制中學的升學評核。該考試對考生國籍、戶籍或居住地並無限制,區分為「學校考生」與「自修生」。八間政府資助大學每年提供約1.5萬個學士學位,本地生可透過大學聯招(JUPAS)申請,學費僅約每年四萬多元。
內地學生欲報考DSE,除在香港註冊中學就讀外,也可選擇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考評局因應申請個案激增,正逐步收緊自修生報考資格審批。部分坊間機構聲稱能與香港中學合作提供學籍,吸引內地學生在無需來港就讀、節省住宿開銷的情況下,同時兼顧內地高考與DSE,創造了「雙重學籍」的灰色地帶。
統計數據顯示,自2022年各項人才計畫實施以來,來港的未成年受養子女大幅增加。申請大學聯招的受養學生人數五年內暴增四倍,達到1048人。有立法會議員指出,近三分之二的「高才通」來港者,主要考量便是子女教育。一名本地大學職員透露,今年該校錄取學生中,有數十名雖為「本地生」名義,但背景卻是「完全大陸」,質疑其是否真正居港並享有資助學位。
此外,「雙非學童」(父母為內地居民但在港出生而獲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回流亦是考量因素。前特首梁振英曾撰文指出,未來五年將有逾15萬名屆滿18歲的「雙非」人士可憑永久居民身份報讀港校,需及早規劃。
DSE考試本身也在近年進行多項改革,例如中文科取消聆聽與說話部分,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對內地學生而言更具適應性,尤其在數理科目上更顯優勢,進一步吸引內地考生。
面對日益增加的競爭,香港教育局強調DSE並非「拉曲線」制度,本地學生成績不會受內地自修生影響。對於受養人子女的居港年期規定,新政策將於2027/28學年實施,要求申請資助者需居港滿兩年,且「即日來回」亦不符規定。此舉旨在堵塞漏洞,確保資源公平分配。
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新政策出台後,多數「高才通」家庭對此安排滿意,認為香港大學的吸引力仍在,即便讀書成本略增。他估計已有不少家長因此帶子女來港插班或先修讀補習社,以符合居港要求。
儘管政府試圖堵塞漏洞,但受養人及「雙非」學童帶來的競爭壓力依舊存在。有教育界人士坦言,大學「擇優而錄」原則下,若本地學額最終由內地學生佔用,將改變本地生比例,甚至可能使本地生淪為少數。
自2024/20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已由20%倍增至40%。不僅擁有香港身份證的內地學生,連沒有香港身份證的內地背景學生,近年也選擇以DSE成績報考本地大學,人數呈現倍數增長,即便無法享有學費優惠也樂於付出高額學費。
政策背後,是港府在「搶人才」與平衡本地資源之間的兩難。大學職員指出,因應香港生育率下降導致收生不足,大專院校所獲資助與學額直接掛鉤,「每一個學生就是錢」,本地生不再是唯一的優先考量。然而,這也引發對教學、宿位等資源是否充足,以及本地基層學生競爭力是否被削弱的擔憂。
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認為,大學追求招收更優秀的學生以維持聲譽,強調若缺乏多元生源,學校難以成為國際知名大學。他也預估,若未來缺乏「雙非」學生與本地少子化趨勢,港校的資助學額恐難以用盡。Media+ONE特派員綜合報導。
(内文照片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