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能長生不老?習普對談引發醫學界熱議

示意圖-器官移植能長生不老?習普對談引發醫學界熱議 示意圖-器官移植能長生不老?習普對談引發醫學界熱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閱兵式上,意外提及器官移植與「長生不老」的話題,引發醫學界廣泛關注。普京的翻譯曾向習近平表示,人體器官可重複移植,甚至讓人「越活越年輕」,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而習近平則回應,有人預測本世紀人類壽命可能延長至150歲。

儘管兩位領袖的對話似乎輕鬆幽默,但這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當前醫學科技在延長壽命方面的潛力。器官移植無疑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統計,過去三十年已成功拯救超過十萬人的生命。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移植器官的使用壽命也日益增長。例如,活體捐贈的腎臟預期可使用20至25年,已故捐贈的則為15至20年。不同器官的壽命也有差異,肝臟平均約20年,心臟約15年,肺部則接近10年。

然而,多次器官移植本身就是一項重大挑戰,每次手術都伴隨著顯著風險。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可能引發高血壓等副作用,並增加感染風險,即便如此,器官排斥反應仍有可能發生。

目前,科學家正積極研究克服排斥反應的方法,例如利用基因改造豬隻作為器官捐贈者,透過基因編輯工具(CRISPR)修改豬的基因,提升器官與人體的相容性。儘管這項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已有豬心臟和腎臟移植至人體的案例,為異種移植領域帶來新的希望。

另一個研究方向是利用人類自身的幹細胞培育新器官。幹細胞具備分化為任何細胞或組織的能力,研究團隊已成功利用人類幹細胞與生物工程支架重建出免疫系統中的關鍵器官——胸腺,並在老鼠體內成功運作。此外,也有科學家透過病患組織中的幹細胞培育出人類腸道移植物,未來有望為腸道衰竭的兒童提供個人化治療。

然而,這些尖端技術的目標主要是治療疾病,而非讓人類活到150歲。科技企業家布萊恩·約翰遜曾投入巨資追求生理年齡逆轉,甚至嘗試注射兒子的血漿,但最終因未見成效而停止。倫敦國王學院的朱利安·穆茲博士指出,血漿替換等方法仍處於實驗階段,對於延長人類最大壽命的實際影響尚不明確。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尼爾·馬博特教授則推測,人類壽命的上限可能是125歲,他認為法國女性珍妮·卡爾芒的122歲已是目前的最長壽紀錄。

馬博特教授強調,儘管移植能替換受損器官,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對生理壓力的抵抗力會大幅下降,對感染的反應效率降低,身體也變得更脆弱。他認為,移植手術帶來的壓力、創傷以及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對高齡患者而言負擔過重。因此,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長壽,不如著重於提升現有生命期間的健康品質。活得更久卻要飽受多重疾病折磨,不斷進出醫院接受移植,對退休生活而言並非理想狀態。

Media+ONE特報員分析報導
(内文照片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