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晶片外交兩日反轉:國際影響力與挑戰剖析

示意圖-台灣晶片外交兩日反轉:國際影響力與挑戰剖析 示意圖-台灣晶片外交兩日反轉:國際影響力與挑戰剖析

Media+ONE特派員

台灣近期首次嘗試對南非實施半導體晶片出口管制,僅兩天後就戲劇性地取消這項措施,這引發外界對台灣「晶片外交」策略的效益及其面臨挑戰的廣泛討論。此舉起因於南非政府持續要求台灣駐南非代表處更名並遷址,被台北方面視為矮化台灣主權。

這項短暫的出口禁令涉及四十多家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相關企業,其用意在於向那些為了迎合中國而施壓台灣的國家發出明確訊號。外界普遍認為,南非此舉是為了在即將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前,向預計出席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示好。然而,台灣的快速反轉,可能反映出其在科技外交上的謹慎態度,以及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潛在衝擊的擔憂。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分析指出,台灣此舉旨在表明,那些在中國壓力下對台灣施壓的國家,其行為將不再被視為毫無代價。禁令的撤回,則傳達了台灣願意對話並保持理性的態度,但這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他也提到,若類似的施壓情況持續發生,台灣最終仍需採取行動,否則其威脅將被視為空洞。

彭博社專欄作家卡莉希瑪·瓦斯瓦尼則強調,儘管南非對台灣晶片的需求量不大,但台灣此舉的象徵意義重大,旨在運用其技術優勢作為外交籌碼,以防範中國進一步孤立台灣。她指出,台灣在全球高階晶片供應鏈中佔據不可或缺的地位,短期內此優勢難以撼動。不過,長期來看,這類行動恐促使各國尋求供應鏈多元化,進而挑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此外,考量到日本等盟友在非洲地區的業務,若台灣貿然實施禁運,可能連帶影響盟友的生產,這使得晶片外交成為一項極為敏感且複雜的議題。

這場台、南非間的晶片外交爭議,根源於雙方長期的關係緊張。南非於1997年與台灣斷交後,次年即與北京建交。近年來,南非當局持續施壓台灣代表處,要求更名並遷離首都,此舉被台灣外交部視為嚴重損害雙邊關係。面對這些「敵對行為」,台灣於9月23日宣布對銷往南非的特定晶片實施出口審批制度,以「維護主權」。然而,僅僅兩天後,台灣經濟部與外交部協商後,隨即宣布暫緩發布管制公告,據悉是因南非提出願意就代表處遷移問題進行談判。

此次事件再次凸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台灣在運用其晶片優勢作為外交工具時所面臨的內部策略考量。雖然中國官媒聲稱,台灣的晶片管制對南非影響有限,但這場短暫的「晶片戰」已明確傳達出台灣新政府在兩岸問題上採取更積極姿態的意圖。

事實上,台灣並非首次嘗試利用晶片影響力爭取國際利益。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台灣曾向德國請求協助取得疫苗,以換取台積電晶片供應,最終促成台積電在德國設廠。莊嘉穎教授認為,半導體控制確實可成為國家政策工具,但其成效取決於目標國家對台灣晶片的依賴程度與替代選項。瓦斯瓦尼則總結,晶片無法永遠拯救台灣,但目前而言,它是台灣最有力的武器,此次行動顯示台灣不會默默承受外交羞辱,並應思考若不善用此優勢可能帶來的後果。

未來,台灣如何更有效地運用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外交孤立,將持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