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ONE特派員報導
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近期首次明確提出具體的減排目標,承諾在未來十年內,也就是2035年前,將全國經濟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至10%,並表示將力求做得更好。這項宣布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將氣候變遷稱作「騙局」,並削減美國氣候承諾的背景下發布的。
儘管中國的承諾具有歷史意義,但仍有批評者指出,該計畫可能無法達到全球氣候目標所期望的水準。例如,綠色和平東亞分部顧問姚喆認為,即使是對此抱持保守預期的人,也會對此結果感到失望。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勞里·米利維塔也強調,要符合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中國至少需要減少30%的排放量,而許多情境甚至建議減排幅度應超過50%。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曾強調,各國提交的氣候行動計畫必須與1.5度目標完全一致,涵蓋所有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於2021年宣布,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在本十年內達到峰值,並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次提出的新目標,涵蓋了所有溫室氣體,並將以「排放峰值」為基準進行衡量,不過具體的峰值年份尚未公布。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將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將風能和太陽能的總裝機容量擴展至2020年水平的六倍以上,將森林蓄積量提升至超過240億立方公尺,並讓新能源汽車成為新車銷售的主流。
中國的排放規模確實巨大,2023年排放量接近1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即使是10%的減排量,也相當於每年減少14億噸,約為英國全年排放量的四倍,對全球氣候行動仍具有重大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觀察家對中國達成甚至超越承諾的能力感到樂觀。過去中國在履行氣候承諾方面有超出預期的紀錄,例如風能與太陽能的發電總裝機量目標,就比原定計畫提早了六年達成。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認為,這些目標應被視為底線,而非上限,中國快速發展的清潔技術可能使其在未來十年內做得更好。查塔姆研究所研究員李永怡也指出,中國目前的目標並未完全反映其國內能源轉型的速度,北京可能錯失了制定更具雄心目標的機會。
然而,儘管中國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對煤炭的依賴依然很高。去年,中國的煤電發電量創下新高,不過初步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已因太陽能發電激增而略有下降。李碩也提到,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排放量正在趨於穩定,預計2025年的排放量將低於2024年。他強調,這次新目標標誌著中國在經歷數十年快速排放增長後,開始邁向減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