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腐風暴再起!高官貪污金額驚人,揭露體制深層困境

自2014年中國歷史小說家二月河指出,中共的反腐力道超越歷代王朝後,習近平主政下的反腐運動便成為其鞏固權力的重要象徵。當年,中管官員即有39人被查處,其中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倒台,更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民間認知,為習近平贏得了初步政治聲望。

然而,二月河雖已逝世,卻未能見證「史上最強」反腐後還有「更強」的一波。Media+ONE特派員觀察,2023年起,中國再次掀起聲勢更浩大的反腐浪潮,落馬的中央直管幹部數量屢創新高,僅2024年就有60人被查,今年上半年更達32人。此現象顯示,即便經歷了長達十二年的高壓反腐,腐敗問題似乎不減反增。

根據對2013年以來中紀委官網公布數據的分析,習近平執政時期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反腐波峰:第一波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共105名高官落馬;而第二波則從2023年上半年持續至今,截至2025年10月20日已累積154人被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波不僅人數是第一波的1.5倍,平均不法所得金額更是高達1.65億人民幣,較第一波的4674萬元大幅增長3.5倍,凸顯了貪腐規模的擴大。

專家分析指出,兩波反腐運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第一波反腐,特別是周永康案,主要被視為一場「政治清洗」,旨在清除對黨中央不忠的政治勢力,鞏固習近平的權力基礎。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朱江南表示,政治不忠被視為嚴重的腐敗。而第二波反腐,儘管涉案金額驚人,但卡特婭·德林豪森認為,其核心仍是維持黨內對中央目標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服從。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史宗瀚則推測,當前反腐可能更著重於清除直接的貪腐行為,尤其是疫情期間中央資源下撥地方可能導致的大量腐敗。此外,金融、公立醫院、煙草等板塊近年來成為查處重點,也導致了不法所得金額的大幅提升,例如煙草專賣局副局長何澤華的9.43億元不法所得,創下十二年來高官涉案金額之最。

軍隊始終是反腐的「重災區」。德林豪森認為,軍隊持續反腐既反映其在軍事現代化和危機應對中的重要性,也凸顯了其不透明性質及潛在的腐敗機會。史宗瀚觀察到,與第一波主要清除郭伯雄、徐才厚相關軍官不同,第二波反腐中,許多在習近平時代被提拔的將領也相繼倒台,包括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苗華及國防部長李尚福等人。這除了可能與戰略核武器大量投資引發的腐敗(如火箭軍窩案)有關外,史宗瀚也猜測,部分將領因建立過於龐大的權力基礎,威脅到軍隊內部的權力平衡而「自討苦吃」。

兩波反腐高潮,每次持續約三年,似乎暗示了中共在治理上的「運動式」路徑依賴。然而,在官方強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常態化反腐體制建設之際,貪腐案件卻越揭越多,金額越趨龐大,這引發了對其制度困境的深層思考。

德林豪森指出,這反映了在缺乏制衡的自上而下政治體制中,腐敗的根深蒂固。中國不依賴獨立司法、調查性媒體或公民社會來監督,而是由黨指揮紀律和執法機構。吳木鑾認為,中國反腐機構缺乏獨立性,導致其本質上是自上而下、由最高層主導的,難以擺脫政治鬥爭的誤解,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史宗瀚解釋,高層官員尤其在地方層面握有巨大權力,導致賄賂層出不窮。然而,中共權衡後認為,賦予高官幾乎絕對的權力,能維持政治壟斷和政權穩定,而任何可能威脅政治壟斷的替代方案,對黨而言都是危險的實驗。因此,反腐對中共而言,並非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而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持續戰役,黨也擅長應對這些不會消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