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界近期討論熱烈,一份預計於週三公布的施政報告,據傳將放寬八所受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上限。此舉正值「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引發「考試移民」爭議之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家庭為子女安排參加DSE考試,以「本地生」身份爭取香港大學的資助學位。 隨著香港政府以「高才通」等計劃吸引新移民,政策允許新移民子女以「本地生」資格入讀資助大學,但隨之而來的內地「考試移民」引發爭議。這一群體指的是一些內地無意來港工作的「高才通」人士,為其子女安排參加相當於內地高考的香港大學升學考試DSE,然後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八大。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類似於中國大陸的「高考」,每年吸引眾多考生。在香港,本地學生申請資助學位,每年學費僅約四萬多元,遠低於非本地生的費用。然而,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或特定居留簽證,即有資格以「本地生」身份透過大學聯招(JUPAS)申請,這為大陸學生打開了一扇門。 過去,大陸學生若想報考DSE,須成為香港註冊中學的「學校考生」,或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近期甚至有港媒揭露,有香港學校與大陸教育機構合作,涉嫌提供「雙重學籍」給從未在香港就讀的大陸學生,讓他們以「本地生」身份參加DSE。此舉引發香港教育局高度關注,已成立專隊巡查並收緊自修生報考規定。 隨著高才通等人才計劃的推行,大批十八歲以下受養子女獲准來港。立法會議員指出,其中約三分之二的申請者主要目標是為了子女教育。這些受養學生若未曾在港就讀,卻能享受本地生待遇,引發了本地學生對教育資源公平性的擔憂。此外,早期「雙非」學童(父母皆為大陸居民,但於香港出生而獲永居身份)的回流,也預計將進一步推高未來的入學競爭。 面對社會壓力,香港教育局已宣布新規定,自2027/28學年起,持有受養人簽證的學生必須居港滿兩年才能申請資助學費。此舉旨在堵塞部分學生利用「掛單」方式享受本地生資助的漏洞。然而,這僅影響學費資助資格,受養人仍可憑「本地生」身份報考大學,只是需自付更高額的學費。 新政策實施後,大學入學競爭預期將持續加劇。有教育界人士直言,當更多人競爭有限學位,入學機會自然減少。大學方面則坦承,在全球生育率下降導致生源不足的背景下,大學的資助與學額直接掛鉤,因此招收非本地生是維持學校運作和聲譽的重要考量。 然而,這也讓本地基層學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他們不僅要與本地名校生競爭,更要與來自中國大陸的優秀學子一較高下。如何在「搶人才」與保障本地教育資源之間取得平衡,是香港政府目前亟需深思的課題。Media+ONE特報員將持續關注此議題的後續發展。
(内文照片為示意圖)
港府鬆綁大學招生上限 陸生DSE競爭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