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壇近日迎來重大變革,執政黨自民黨選出高市早苗擔任新任黨魁,使她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呼聲極高。這位現年64歲的政治人物,以其堅定的右翼保守立場著稱,過往不僅曾任政府要職,也曾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甚至身兼重金屬樂團鼓手,其爭議與知名度在日本政壇無人不知。
高市早苗接任首相後,將面對一系列棘手挑戰。當前日本經濟疲軟,通貨膨脹壓力沉重,而民眾薪資卻停滯不前,這些都讓家庭生活備受煎熬。此外,她也必須巧妙應對日益緊張的美日關係,並推動前任政府與川普時代達成的關稅協議。
尤其在自民黨歷經多年動盪,內部醜聞與衝突不斷,導致執政聯盟在國會兩院失去多數席位後,如何重新凝聚黨內共識,將是高市早苗的首要任務。天普大學日本校區的亞洲研究與歷史教授傑夫·金斯頓(Jeff Kingston)分析,高市早苗屬於自民黨內「強硬派」,該派系認為黨的支持度下滑是因為偏離了右翼核心價值。金斯頓教授預期,雖然她有望重新吸引右翼選民,但在全國大選中恐難以獲得廣泛支持,且不擅長修補黨內裂痕。
高市早苗長期以來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為偶像,希望成為日本的「鐵娘子」。然而,許多女性選民對她的代表性持保留態度。金斯頓教授也指出,儘管她自稱是日本的柴契爾夫人,但在財政紀律上兩者差異甚大,且高市早苗在女性賦權方面的實際作為並不多。由於自民黨在國會兩院已無多數席次,她雖可能獲得國會確認,但任命過程將不如以往自動通過。
高市早苗出身奈良縣,生於普通家庭,父親是上班族,母親是警察,成長背景與政治本無關聯。年輕時,她熱衷於重金屬音樂,擔任鼓手,對潛水與汽車也有極大興趣,甚至將其鍾愛的豐田Supra捐贈給博物館收藏。進入政壇前,她曾短暫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
她的政治啟蒙源於19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期間。為了解美國對日本的看法,她曾於美國國會議員帕特·施羅德(Patricia Schroeder)辦公室實習,施羅德以批判日本著稱。高市早苗觀察到,美國人常將亞洲語言與飲食混淆,且日本經常與中韓兩國一同被歸類,這讓她深感除非日本能自強自衛,否則國家命運將永遠受制於膚淺的國際輿論。
1992年,高市早苗首次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國會議員失利,但隔年便成功當選,並於1996年加入自民黨。此後,她十次當選國會議員,僅落選一次,逐漸樹立了黨內保守派代表的鮮明形象。她曾擔任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經濟產業副大臣,以及創下最長任期的總務大臣等高階職務。
2021年,高市早苗首次挑戰自民黨黨魁選舉,敗給岸田文雄;2024年再次參選,雖在首輪領先,最終仍輸給石破茂。今年,她第三度參選終於如願勝出,為日本首位女首相之路奠定基礎,目前僅待國會正式確認。她在競選期間曾對學童表示:「我的目標就是成為鐵娘子。」
作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追隨者,高市早苗矢言將重振「安倍經濟學」,即以大規模公共支出與低利率貸款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她的政策主張根植於個人經歷,包括擴大女性健康醫療服務、提升家庭支援工作者地位,以及改善高齡社會的照護方案。她曾表示,自身三次親身經歷照護工作,讓她更堅定要減少因照護或育兒被迫離職的人數,希望打造一個讓民眾不必放棄職涯的社會。
然而,高市早苗的保守立場也引發爭議。她長期反對允許已婚女性保留婚前姓氏,認為這將破壞傳統,也反對同性婚姻。近期,她的語調略有軟化,競選期間承諾將部分保母費用納入可扣稅項目,並鼓勵企業提供內部托育服務。此外,她參拜供奉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以及主張放寬憲法對自衛隊的限制,允許擁有攻擊性武力,都曾引發國際與國內的討論。
自民黨自1955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日本政壇的執牛耳者,但在當前經濟低迷、人口銳減、社會不滿升高的背景下,其支持度有所下滑。高市早苗的當選,是自民黨試圖重新凝聚右翼選民的策略,希望能吸引那些轉向極右政黨「參政黨」的保守派支持者。參政黨以「日本優先」為號召,近期席次從1席增至15席,瓜分了大量保守派選票,也導致自民黨在國會兩院失去多數。
高市早苗在勝選演說中坦承問題核心:「核心支持者、保守派與黨員對我們的批評尤為嚴厲。」她強調:「為了日本的現在與未來,自民黨必須改變。我們將始終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並以平衡的態度治理國家。」預計國會將於10月15日正式確認她的首相任命。
Media+ONE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