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亞地區多國政局動盪,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尼泊爾青年在短短一週內發起示威,導致政府垮台,造成72人死亡、逾2000人受傷,最終由前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蘇西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臨危受命,承諾打擊貪腐,回應民意。
尼泊爾民眾對於這場變革感到鬆了一口氣。首都加德滿都的居民慶幸新一代青年與總統、軍方迅速達成政治過渡協議,避免國家陷入更深層次的混亂。蘇西拉·卡爾基以其過往的司法背景,被寄予厚望能團結各方,並有效打擊青年所痛恨的貪腐問題。然而,Media+ONE特報員指出,在經歷如此重大的事件後,表面的團結之下,仍需警惕潛在的異議。
這波變革是否能被定義為「革命」?許多人認為,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革命,即建立新政權或新意識形態。雖然尼泊爾國會曾遭焚燒,但現行憲法依然保留,選舉也將提前舉行。這更像是青年世代在捍衛現有憲法,抗議前政府被醜聞纏身,違背民主精神。這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被驅逐、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Rajapaksa)流亡等事件,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亞洲之春」一詞因此浮現。過去三年內,南亞地區已有三個政權更迭,且模式驚人地相似。這些動盪均由青年發起,而非傳統反對黨,顯示政治階層普遍失去民心。運動透過網路動員,缺乏單一領導者,多數訴求並非推翻經濟體制或建立宗教政權,而是旨在恢復被貪腐和威權民粹主義竊取的民主秩序,這在南亞地區尤為常見。
(内文照片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