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Media+ONE特派員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上,做出了一項引發國際關注的聲明。他宣布,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當前及未來的談判中,將不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此舉被視為中國在國際經貿舞台上的一大政策調整。
然而,中國商務部隨後迅速澄清,強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本質與身份並未改變。這表示,北京僅是放棄在世貿組織架構下享受的部分優惠待遇,但其「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依然堅定。世貿組織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對此表示讚賞,認為這項決定體現了中國對建立更平衡、更公平全球貿易體系的承諾,對世貿組織而言是個關鍵時刻。
回溯歷史,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人均GDP遠低於1000美元,因此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並享有多項寬鬆條件,例如較低的進口關稅稅率和較長的過渡期。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對其持續享有「發展中國家」待遇表達不滿。自2020年起,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便將中國排除在「發展中國家」名單之外,2023年美國國會甚至通過法案,旨在終止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對此,中方堅決反對,強調其「最大發展中國家」地位具有事實與國際法依據,並指責美方此舉旨在遏制中國發展。
「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中的確享有顯著的優惠,例如在消除關稅壁壘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判定傾銷的標準上,要求都比「發達國家」來得低。美國長期以來不斷施壓,認為這些不公平的待遇阻礙了世貿組織的有效改革。專家普遍認為,李強總理的最新宣布是中國做出的一項策略性讓步,旨在推動世貿組織改革進程,並可能藉此緩和中美關係。前世貿組織通訊主管基思·羅克韋爾指出,這確實是美國長期以來的不滿焦點,若能解決將對雙邊關係非常有幫助。
儘管在世貿組織內不再尋求新的特殊待遇,中國仍堅持其「發展中國家」的定位,這背後有多重考量。在氣候變遷等環境議程上,如《巴黎協定》等國際公約普遍承認「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減排責任,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因為已開發國家在歷史上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中國藉此可獲得更寬鬆的減排義務。
此外,「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從毛澤東時代提出的「第三世界」理念,到當前團結「全球南方」的戰略,中國利用此身份在國際舞台上形塑影響力,試圖重塑全球治理格局,並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儘管曾有非洲領導人對中國自稱「最大發展中國家」感到莞爾,認為其過於謙虛,但這依然是中國重要的外交資產。
關於中國的實際發展水平,世貿組織並無明確的認定標準,但通常會參考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指標。世界銀行將人均國民總收入(GNI)超過特定標準的經濟體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25年此標準預計為13,935美元,而中國2024年的人均GNI已達13,660美元,預計2025年很有可能跨過此門檻。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則更為綜合,考量健康、教育、經濟及不平等等多個維度。依據2025年報告(以2023年數據計算),中國的HDI為0.797,在全球193個國家中排名第78位,距離「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通常被視為發達國家)僅一步之遙。
目前輿論主要的分歧在於「國家總體經濟體量」與「人均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美國國會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已不符「發展中國家」標準。然而,中國官方及媒體則強調,儘管經濟總量龐大,但國內發展仍不平衡,人均GDP遠低於發達國家,且衡量發展水平應綜合社會、醫療等多方面因素。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指出,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歐盟的四分之一,要求一個僅發展數十年的國家與發展數百年的國家「對等」,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