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期推出的「K字簽證」政策,旨在吸引全球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來華發展,此舉原意是為了補充中國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人力需求。這項新簽證允許具備學士學位以上的海外專業人士,無需雇主擔保即可在中國居住、工作及創業。然而,這項政策從宣布之初,便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發了強烈爭議與民眾的反彈。
「K簽」在時機上相當微妙,恰逢美國大幅調漲其H-1B工作簽證的費用,使許多原以美國為目標的印度等國技術移民面臨更高門檻。相較之下,中國的「K簽」宣稱提供更簡便的申請流程與更長的簽證效期,看似展現出中國政府積極向全球招攬人才的開放姿態,卻意外激起了國內民眾對就業機會流失的擔憂。
這項政策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發了「K簽證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及「K簽證引爭議症結在於公平焦慮」等熱門討論。民眾的擔憂主要源於對K簽具體細則的不透明感,以及長期受社群演算法影響,對特定外籍人士群體形成的負面刻板印象。在輿論引導下,許多民眾質疑,在當前國內就業情勢嚴峻的背景下,為何還要引進外籍人才,進一步壓縮本地居民的就業空間。
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中國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大量中小企業與個體工商戶倒閉,使得社會整體就業機會大幅減少。根據官方數據,2021年有數百萬企業註銷,2022年上半年亦有大量公司倒閉,導致本該為新增勞動力提供職缺的管道急遽萎縮。
嚴峻的就業現況讓中國民眾對每一個工作機會都極為重視,即使是高壓工作、加班或欠薪,許多人也只能選擇接受。在這種背景下,K簽的實施,讓民眾不禁質疑,這些外籍人才將加入與本國勞動力的「搶飯碗」行列,而這些職位為何不優先開放給本國公民?這些無解或無法公開說明的原因,使得K簽成為民眾情緒的宣洩口。
面對民間的焦慮,中國官方媒體紛紛出面回應,將「K簽」政策形容為「築巢引鳳」的表現,試圖將此舉包裝成國家發展強盛的象徵,並透過民族自豪感來平息爭議。他們甚至將矛頭指向美國H-1B簽證的限制,暗示這是美國對中國人才實力忌憚的表現。
儘管官方媒體如《人民日報》等,反覆解釋K簽設有年齡、領域限制,並強調這是「時代需求」,以緩解民眾疑慮,但具體細節始終未公布。他們聲稱K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工作簽證,引進人才主要從事教育、科技交流、創業或商務活動,不參與全職職位競爭,也不是移民。然而,這種解釋與實際全職工作的界線模糊,並未能說服大眾。
官方也曾暗示將加強學歷背景審查,並明確「知名院校」的標準,但這對普遍的就業焦慮並無實質幫助。「時代需求」這個詞彙,在中國民眾看來顯得費解。在就業率低迷、企業裁員潮、勞工被視為「人礦」的社會現況下,官方不斷強調「人才橋樑」、「中國需要更多人才」的說法,反而刺激了民眾:「我們本地人不是人才嗎?為何還要引進?」
截至目前,中國政府仍未公布「K簽」的詳細申請條件,關於這項政策的抵制與討論,仍在中國網路社群中持續發酵。
Media+ONE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