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習近平會面前夕,台灣議題成美中角力新焦點?

Media+ONE特派員

備受國際矚目的美國前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於本月底在韓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會晤。在此高層對談前夕,台灣議題再次浮上檯面,各界分析指出,台灣問題極可能成為此次美中領袖會談的關鍵重點。

近期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獨家揭露,北京正積極向華府施壓,要求美方公開明確表態「反對台灣獨立」,並可能以此作為交換美中貿易協議的條件,意圖在談判前為其「一個中國」原則定錨。此外,美國商務部提出要求台灣將部分先進晶片產能轉移至美國的「50-50」方案,也在台灣內部引發強烈的「疑美論」聲浪。台灣行政院已明確表示,台美雙方從未討論過此方案,台灣也不可能接受。

這些事件引發外界質疑,美中領袖會面前夕,一連串與台灣相關議題的浮現,究竟意味著什麼?川普執政2.0版本是否正試圖將台灣的戰略資產「內化」,以降低美國對台灣產業的依賴?而北京是否已掌握川普的「交易」風格,將台灣問題包裝成經濟談判籌碼,以逐步拆解美台合作框架,從半導體到軍售全面瓦解?

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的藍若思教授強調,川普對台灣的態度最終取決於「誰能影響他」以及「美國國會允許他偏離既定對台政策的程度」。她解釋,自1979年以來,美國雖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同時也遵守《台灣關係法》,有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藍教授擔憂,若美國國會配合川普改變政策,將可能傷害台灣。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則表示,她不認為習近平會相信自己能讓川普「賣掉台灣」,但中國長期以來確實尋求美國總統明確表態反對台灣獨立。若習近平能達成此點,將視為重大勝利。

面對強權間的潛在交易壓力,台灣國家安全研究院鍾志東博士分析,川普習慣將「元首外交」視為實力展現的政治展演,其言行可能不盡相同。他建議台灣不需因川普的言語而認為美國對台態度有所改變。鍾博士強調,華府如何定位美中關係,進而訂定對台關係,並非台灣所能影響。台灣只能「因勢利導」,利用美中矛盾尋求共同利益,採取「以美制中」的親美路線,作為反制北京威脅的必要戰略。

九月底,《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北京識別出川普以「交易」為主的政治邏輯,試圖在APEC峰會前,以市場准入、稀土供應等經濟誘因,換取華盛頓從「不支持」台獨轉向明確「反對」台獨。此外,美國商務部長呼籲台灣「分享」半導體產能,並以關稅懲罰作為威脅,更讓台灣輿論警鈴大作,擔憂美國是否正拆解台灣的「矽盾」,為美中交易鋪路。

儘管美國國務院隨後迅速澄清「對台政策未變」,但「疑美論」在台灣社會再度激起漣漪。台灣媒體分析,這反映了川普第二任期「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例如今年七月賴清德過境美國受阻,以及川普拒絕批准對台軍援等事件,都讓外界揣測華府對台態度已從「盟友」轉向「交易夥伴」。

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萊恩·哈斯認為,台灣是美中關係中「少數高風險議題」之一,北京藉談判前夕施壓,意圖迫使美國模糊防衛承諾,讓台北陷入「戰略焦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公開表示,美國應正式聲明反對台獨,這是緩和台海情勢的基礎。藍若思教授雖同意中國已熟稔川普的交易模式,但也提醒北京,川普的決策有時「不可預測」,且易受少數有影響力的聲音左右。

葛來儀則認為,北京與美國談判的目標是放寬出口管制、降低關稅、吸引更多美國投資,並以扣留農產品採購、限制稀土出口等作為籌碼。她觀察到中國在談判中「並未展現真正的靈活性」,但北京自認處於足夠強勢的位置來保護其核心利益。

面對美國商務部的「50-50」提案引發的焦慮,台灣官方急於滅火。經濟部長龔明鑫指出,此方案將嚴重損害台灣的「矽盾」效應。不過,布魯金斯學會的調查顯示,僅37.5%的台灣受訪者相信美國會在兩岸衝突中介入,這也反映了川普時期「疑美論」在台灣的發酵。

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受訪時建議川普應特別留意習近平不僅在台海進行軍演,也在東海、南海擴軍。他強調,印太區域情勢持續緊張,中國的擴張不僅止於併吞台灣,更將衝擊美國的本土利益及改變國際秩序,因此希望川普能持續維護印太的和平穩定。

專家建議台灣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應維持主動。英國查塔姆研究所呼籲台灣應深化與歐洲的夥伴關係,共享民主價值與晶片利益,讓台灣從「棋子」變「玩家」。蘭德智庫的馬札爾教授則認為,台灣應「大膽自立」,利用川普的交易本性,爭取明確的防衛保證,避免成為美中協議的犧牲品。

國際關係學者鍾志東強調,分析特習會中的台灣議題,應從美國如何定義美中大格局切入。他認為,只要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安全上的對手,台灣作為圍堵中國前線的角色就不會改變,半導體的戰略價值亦然。美中關係不佳,反而有利於台灣。

兩岸問題專家葛來儀則建議賴總統,應深化對台灣內部問題的關注,例如薪資、高房價、能源安全,並推動產業多元化,同時尋求緩解與反對黨的緊張關係,並確保足夠的國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