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做」是假?西貝深陷預製菜風暴,消費者怒吼真相

示意圖-「現做」是假?西貝深陷預製菜風暴,消費者怒吼真相 示意圖-「現做」是假?西貝深陷預製菜風暴,消費者怒吼真相

近期,中國知名連鎖餐飲品牌「西貝」因被指控大量使用預製菜,卻仍標榜「新鮮現做」並收取高價,在社群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這場風波始於知名企業家羅永浩在微博發文,直言在西貝的用餐體驗極差,認為其餐點幾乎全是預製菜,價格卻不合理,並呼籲政府應立法強制餐廳標示預製菜使用情況。

西貝餐飲一直以西北菜系聞名,並透過廣告強調其高級麵點師的手工藝與「現做」的品牌形象。羅永浩的貼文迅速引爆輿論,民眾紛紛質疑西貝的誠信。據西貝創辦人賈國龍表示,這場危機導致公司營業額在短短兩天內損失數百萬元人民幣,他更曾強硬表示將提告羅永浩。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西貝初期發布聲明,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其「匠心製作」的繁瑣流程,試圖證明並未使用預製菜。然而,消費者隨後發現西貝的兒童餐等部分菜品仍疑似為預製食品,抵制聲浪不減反增。最終,西貝發布「致歉信」,承諾將部分原本由中央廚房預加工的菜品,如滷肉、烤串等,自10月1日起調整為門店現場從零開始製作,並將其解釋為「中央廚房前置加工工藝」。

消費者關注的核心議題,並非預製菜本身是否健康,而是餐飲業者是否誠實告知。民眾普遍認為,餐廳若使用預製菜,價格理應較低,而西貝在宣傳「新鮮現做」的同時收取高價,無疑是消費欺騙。預製菜定義的模糊性,也使得業者在操作上存在灰色地帶,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與業者之間的信任危機。

事實上,中國的預製菜產業近年來呈現爆發式成長,產值已突破五千億人民幣,出口額也屢創新高。然而,這種產業的繁榮卻與民眾的接受度形成鮮明對比。傳統中國飲食文化強調「鍋氣」、手工製作,對於預製菜的製作過程不透明、添加劑疑慮及食材新鮮度等問題,民眾始終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尤其對於兒童餐的預製菜更是高度戒備。

為了回應公眾的擔憂,中國官方已有所行動。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核,即將公開徵求意見。此草案預計將更細緻地定義預製菜的範圍,並首次強制規定餐飲門店必須披露預製菜的使用情況與製作方式,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針對預製菜的爭議,專家們也提出不同觀點。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預製菜已有數十年歷史,尤其在疫情後,有助於填補餐飲業人才流失、廚房設施不足的空缺,同時能標準化餐點品質並降低營運成本,不應全盤否定其價值。他也坦承,預製菜的界定確實複雜,涵蓋醃製肉品到只需翻熱的熟食。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訪問副教授梁嘉聲則認為,若經妥善的消毒與冷凍運輸,預製菜的食安風險極低,目前的爭議主要屬於「消費者權益」問題,而非食品安全問題。